舍本而图末是什么意思(舍本求末出自哪里)
舍本求末出处
1、“舍本求末”这一成语出自《庄子·让王》。 在原文中,庄子通过寓言故事阐述了追求外在虚名而忽视内在根本的荒谬性。具体来说,“舍本求末”指的是放弃事物的根本或本质部分,而去追逐次要、表面的东西,这种行为往往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
2、去本求末”又叫“舍本求末”出去《关尹子》里面的第一篇文章《一宇》,其中有一句为“不知吾道无言无行,而即有言有行者求道,忽遇异物,横执为道,殊不知舍源求流,无时得源,舍本就末,无时得本。
3、出自《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4、出处:《关尹子·一宇》:“殊不知舍源求流,无时得源。舍本求末,无时得本。”崇本抑末。解释:注重根本,轻视枝末。出处:《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
5、舍本求末的出处《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6、舍本逐末的意思: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出自《汉书·食货志下》:“铸钱采铜,一岁十万人不耕……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钱。
舍本逐末的意思
1、成语“舍本逐末”的意思是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具体来说:“舍”:指的是舍弃、放弃。“本”:指的是根本的、主要的事物或方面。“逐”:指的是追求、追逐。“末”:指的是枝节的、次要的事物或方面。
2、舍本逐末的意思是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以下是关于舍本逐末的详细解释:含义:该成语强调在处理问题时,忽视了最重要、最根本的部分,却过分关注那些次要或不重要的细节。这种行为往往导致效率低下,甚至可能偏离原本的目标。
3、“舍本逐末”这条成语,意思是说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中国古代以耕读为国家之本,工商为末,所以“舍本逐末”就是放弃耕读,从事工商的意思。所以比喻为舍本逐末。典故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4、舍本逐末: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放弃主要的、重要的,而去追求次要的、次要的事情。它强调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即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而去追求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例如,在学习中,如果学生只关注成绩而忽略了学习本身,那么就犯了舍本逐末的错误。这种行为就像是一个人丢掉了西瓜去捡芝麻,得不偿失。
5、同时,“舍本求末”的近义词还有“轻重倒置”、“事倍功半”等,这些词汇都强调了因方法不当而导致的效率低下和结果不尽如人意。相反,“逐本舍末”、“大处落墨”等词汇则代表了正确的方法论,即抓住根本,忽略非核心问题,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舍本逐末”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舍本逐末出自古代什么时期
1、战国时期,齐国派遣使臣前往赵国,旨在加深两国友谊。赵国的赵威后热情接待了这位使臣,并询问起齐国的庄稼情况。使臣显得颇为不悦,认为赵威后未先问候齐王,反而关心庄稼,这似乎轻视了君王的地位。赵威后则微笑着解释,没有庄稼如何养活百姓,这并非贱贵之分,而是关乎根本与枝节的区别。
2、战国时期。舍本逐末 读音:shě běn zhú mò。解释: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现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
3、舍本逐末出自古代春秋时期。舍本逐末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成语,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放弃事物的主要部分,而去追求次要、枝节的部分。在春秋时期,社会变革剧烈,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个时期,舍本逐末的现象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