笄怎么读及笄之年(及笄之年字怎么读)

今天 10阅读

及笄之年的释义

“及笄之年”是指15岁。“及笄”指女子15岁了,已经成年。古代女子年满15岁要行“笄礼”。“将笄”指古时14岁的女子,还未到但即将要到行“笄礼”的年龄。古代的女子,只要年满15岁就要把头发挽起来,挽成一个髻,然后用簪子从发髻中穿过,因此称年满15岁的女子为“及笄”。

及笄(jī)之年 出自《礼记·内则》。 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汉族女子满15岁结发,行笄礼,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笄怎么读及笄之年(及笄之年字怎么读)

及笄之年特指女子年满15岁这一年龄阶段。文化含义:在古代中国,女子满15岁会进行结发仪式,用笄将头发挽起,标志着她们已成年,可以婚嫁。因此,及笄之年不仅是一个年龄标志,还承载着女子成年和婚姻的文化意义。

及笄之年则是指女子年满十五岁,标志着少女正式进入成年。古代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将头发挽起并用簪子固定,以示成年。这一仪式也象征着女子到了适婚的年龄,正如古人所说:“年已及笄”。《礼记·内则》中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及笄之年,汉语成语,拼音是jí jī zhī nián,意思是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及笄之年是什么意思?

1、“及笄之年”是指15岁。“及笄”指女子15岁了,已经成年。古代女子年满15岁要行“笄礼”。“将笄”指古时14岁的女子,还未到但即将要到行“笄礼”的年龄。古代的女子,只要年满15岁就要把头发挽起来,挽成一个髻,然后用簪子从发髻中穿过,因此称年满15岁的女子为“及笄”。

2、及笄之年:15岁(女子),弱冠之年:20岁(古人二十岁成年,行冠礼,男子),期颐之年:100岁,不惑之年:40岁。

3、因为古代女子结婚的年龄是十五岁,而及笄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所以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之年,意思是指女子满了15岁。及笄这个词来自于西汉戴圣的《礼记·内则》,原文: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凡女拜尚右手。

4、在古代,及笄之年是指女孩满十五周岁了。“及笄之年”出自《礼记·内则》,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笄”是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女子满了15岁就要把头发用笄束起来,因此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古代及笄及冠前后区别

1、笄原本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到了15岁以后,会盘起头发并用簪子固定,以示成年。及笄即指女子年满15岁。及冠(亦称加冠、弱冠):男子满二十岁后,会举行及冠之礼,标志着已成为成年人,此后可以自取字。字是依据幼时的名字原意所取,如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

2、及笄:及笄,读音为jíjī,是指女子满15周岁的仪式。这一习俗源自《礼记·内则》中的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之时,女子会开始使用笄子来束发,象征着她们已经到了适婚的年龄。及冠:及冠,读音为jíguān,是指男子满20岁的仪式。及冠又称为加冠或弱冠,意味着男子已经步入成年。

3、及冠指男子年满二十,及冠也称加冠、弱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需要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也可以取“字”了。“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最适合的婚嫁年龄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苦迪号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