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其锐气是什么意思(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下一句)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意思
1、总之,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是一种深谙敌我态势变化的战略思维,它要求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耐心,以达到最终的胜利。
2、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意思是: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具体来说:避其锐气:指在面对敌人时,不选择在其士气高昂、战斗力最强的时候进行正面交锋,而是采取迂回、撤退等策略,避开其锋芒。
3、成语解释: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成语出处:先秦 孙武《孙子 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避其锐气
总的来说,善于用兵之人,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也是一种策略上的胜利。
避其锐气拼音[ b q ru q ]避其锐气的意思 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避开敌人的旺盛气势,等敌人疲惫松懈时再狠狠打击。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下一句是“此治气者也”。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军争》,意思是善于统兵打仗的人,总是会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的军队松懈下来,快收兵的时候再去攻击,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这是一种军事策略,强调在战争中要善于观察和利用敌人的士气变化,选择有利的时机进行攻击。
避其锐气历史典故
1、避其锐气是一个成语,意为避开或回避某人的锐气或锋芒,以免冲突或受到伤害。这个成语来自于古代历史典故。典故中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的齐国大夫孙叔敖。当时,齐国国君要求孙叔敖带领军队攻打魏国,但孙叔敖对这次战争并不看好,认为齐国条件不足以胜魏。
2、“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出处是《孙子兵法·军争篇》:“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意思是善于统兵打仗的人,总是会避开敌人锐气强盛的时候,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动攻击。
3、成语典故:公元前684年,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在长勺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为避其锐气没有擂鼓。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齐军。 【典故】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4、此兵法源于《孙子兵法》:“故三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意思是说,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将军可以动摇其决心。军队初战时,士气较旺盛,经过一段时间后,便逐渐怠惰,到后期,士卒就会气竭思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