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百度百科(太初百度百科人物介绍)
正式将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的是哪个朝代
正式将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的是秦汉时期。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干支历法(或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由西汉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组织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24节气的顺序?
二十四节气的排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节气正确排列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规律,古人们依此来进行农事活动。
第一部记载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
农耕灌溉遵循岁时历法文化,它的历史精华是二十四节气。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成书于公元前137年的《淮南子》。至西汉中期,我国历法定型,二十四节气同时确立下来,成为全国统一的历法定制。
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成书于公元前l37年的《淮南子》。答案为A(3P110)。
第一部记载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个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西汉。二十四个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制订了《太初历》,吸收了节气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平气法 到了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文献《淮南子·天文训》。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划分节气。“平气法”划分出的每“节气”之间日期相同,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
二十四节气口诀
1、二十四节气口诀 口诀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口诀二: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2、口诀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口诀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口诀三: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3、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24节气顺口溜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