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时间对照表格图(十二时辰对照表高清)
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是什么?
一天12个时辰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具体对应现代时间及别称如下:子时(23:00 - 01:00):夜半,是今明两天临界点,又名子夜、中夜,意为孕育。丑时(01:00 - 03:00):鸡鸣,代表新一天开始,又名荒鸡。
土属性的时辰:午时(中午11点到下午1点)、戌时(晚上9点到11点)、寅时(凌晨3点到5点)。
子时 古代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第一个时辰是子时,时间范围为晚上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 第二个时辰是丑时,时间范围为凌晨一点到三点。寅时 第三个时辰是寅时,时间范围为凌晨三点到五点。卯时 第四个时辰是卯时,时间范围为凌晨五点到七点。
古人对十二时辰的雅称
1、古人对十二时辰的雅称如下:夜半(子时):对应现代时间的23时至1时。雅称还有午夜、子夜、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此时天地间一片寂静,村庄都已经进入梦乡,万籁俱寂。鸡鸣(丑时):对应现代时间的凌晨1时至凌晨3时。雅称荒鸡。古时鸡鸣而起,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而朝。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休息。
2、古人对万物的雅称美到极致 《十二时辰》 「十二时辰」的别称 【子时】:又称夜半、三更、子夜、中夜(23时-01时) 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故称“子鼠”。 【丑时】:又称鸡鸣、四更、荒鸡(01时-03时) 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
3、辰时:包括07时到09时,亦称培神、食时、早食。这是古人吃早饭的时间,容易起雾,传说中的龙喜云腾雾驾,正值旭日东升,故称“辰龙”。巳时:从09时到11时,别称隅中、日禺。临近中午,大雾散去,阳光灿烂,蛇类开始出洞觅食,故称“巳蛇”。午时:涵盖11时到13时,又称为日中、日正、中午。
4、亥时、人定、定昏等:亥时是夜晚深入的时刻,人们开始安歇睡眠,时间跨度为21点到23点。
十二时辰与二十四小时对照表
1、十二时辰与二十四小时对应关系如下:子时(23时至01时):又称夜半、子夜、中夜,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此时鼠最活跃。丑时(01时至03时):又称鸡鸣、荒鸡,是第二个时辰,这时牛吃完草,准备耕田。寅时(03时至05时):又称平旦、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老虎在此时最猛。
2、子时(23:00-01:00)子时是指晚上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一日十二时辰之始。丑时(01:00-03:00)丑时覆盖了凌晨一点至三点,与夜半相接,居十二时辰次之。寅时(03:00-05:00)寅时始于凌晨三点,终于五点,为十二时辰的第三时辰。
3、二十四小时时辰对照: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卯时5点至7点,辰时7点至9点,巳时9点至11点,午时11点至13点,未时13点至15点,申时15点至17点,酉时17点至19点,戌时19点至21点,亥时21点至23点。
4、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个小时为一时辰。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5、~1点是子时,1~3点是丑时,3~5点是寅时,5~7点是卯时,7~9点是辰时,9~11点是巳时,11~13点是午时,13~15点是未时,15~17点是申时,17~19点是西时,19~21点是戌时,21~23点是亥时。十二时辰制:【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6、十戌时(19:00-21:00)戌时黄昏降临,夜幕四合,人们结束一天的劳作,享受夜晚的宁静。十亥时(21:00-23:00)亥时是深夜时分,万籁俱寂,人们进入梦乡,一天的活动渐渐平息。以上便是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对照表,每个时辰对应现代的两个小时,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一天24个时辰是怎样划分的?
现代的时间作息通常将一天24小时划分为早、午、晚三个八小时时段。具体为:早晨(6-8点)、上午(8-11点)、中午(11-13点)、下午(14-17点)、傍晚(17-18点)、晚上(18-22点)、凌晨(0-2点)、黎明(4-5点)、拂晓(4-6点)、清晨(6-7点)、午夜(23-1点)和夜间(19-5点)。
一天的24小时可以划分为凌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和晚上几个时间段。
在中国古代的时间制度中,一天被划分为24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一个时辰大致包含8到3刻钟,每一刻钟约等于现代的14分钟。
十二时辰的时间表
1、丑时:01:00至03:00。寅时:03:00至05:00。卯时:05:00至07:00。辰时:07:00至09:00。巳时:09:00至11:00。午时:11:00至13:00。未时:13:00至15:00。申时:15:00至17:00。酉时:17:00至19:00。戌时:19:00至21:00。亥时:21:00至23:00。
2、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
3、十二时辰时间表及对照表如下:子时:11:00 pm 1:00 am,意思是“睡眠时间”。丑时:1:00 am 3:00 am,意思是“清晨时间”。寅时:3:00 am 5:00 am,意思是“拂晓时间”。卯时:5:00 am 7:00 am,意思是“清晨时间”。辰时:7:00 am 9:00 am,意思是“早晨时间”。
4、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日夕、日末、日暮、日晚、日暗、日堕、日曛、曛黄。1 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定昏、夤夜。十二时辰制度反映了古人根据自然规律和生活习惯所创立的时间划分方式,是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一天有几个时辰是怎么算的?
辰时,食时、早时,对应7点至9点,此时期常起雾,传说龙好腾云驾雾,太阳升起,故称“辰龙”。巳时,隅中、日禺,对应9点至11点,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开始觅食,故称“巳蛇”。午时,中、日正或中午,对应11点至13点,古代未被驯服的野马午时奔跑嘶鸣,故称“午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天被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从半夜十一点开始计算,依次为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个时辰都有其特定的名称,这些名称来源于十二地支。时辰与时间的对应关系 子时:每天的半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属于水属性。
在中国古代的时间制度中,一天被划分为24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一个时辰大致包含8到3刻钟,每一刻钟约等于现代的1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