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瓷器(珐琅彩瓷器的特点)
珐琅彩瓷器的特点介绍
1、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
2、珐琅彩瓷器的特点:皇家御用,珍罕稀有;细致秀雅,瓷中极品;瓷中极品,瓷润工细;珐琅异彩,洋为中用。珐琅彩瓷是瓷器中的极品,是中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顶峰时期的产物。
3、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亮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4、瓷器鉴定珐琅彩瓷器的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工笔画,细腻传神,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时期的珐琅彩大多底色以红、黄、蓝、绿、紫、胭脂色为多。在色地上画以缠枝牡丹,折枝花卉等图案。
5、瓷质细润,色泽鲜艳亮丽,画工精致,彩料凝重是珐琅彩瓷器的特点。珐琅彩瓷的制作非常费工,其在乾隆年间出现后便销声匿迹了。珐琅彩瓷器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
什么是珐琅彩?
1、珐琅,fàláng 又称“佛郎”、“发蓝”,是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它最早出现于东罗马帝国的佛区,故人们将此地的音译称呼这一工艺。
2、珐琅彩,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引进国外珐琅材料创制而成的,并一举成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
3、珐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
4、珐琅彩是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其正式名称应该叫瓷胎画珐琅。
珐琅彩是什么东西?
珐琅,fàláng 又称“佛郎”、“发蓝”,是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它最早出现于东罗马帝国的佛区,故人们将此地的音译称呼这一工艺。
珐琅彩,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引进国外珐琅材料创制而成的,并一举成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
清康熙时创始的彩绘瓷器品种。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因处于初创阶段,从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到款识内容和样式,均摹仿当时铜胎画珐琅的效果。
珐琅瓷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
珐琅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能够在宫内烧造的瓷器,历朝历代皇宫里所用的瓷器 像青花也好,白瓷也好 斗彩也好,都是在各地官窑中烧造的,只有珐琅彩是在紫禁城中烧造的。
清雍正珐琅彩瓷器老化特点
1、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略差一些。雍正时期的珐琅彩工艺比较成熟,工艺上也有所突破,釉料颜色更为丰富,雍正时期的珐琅彩也是底色加彩绘,但更多的则采用了白底加彩绘。
2、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亮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3、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雍正时期的瓷器(雍正瓷)的特点分别是:工艺精、造型古、色泽鲜艳、绘画增加了当时装束和戏装、器物内壁与外壁或器盖与器身的纹饰相连,浑然一体(过枝花卉/过枝纹)。雍正瓷款识完全取法康熙瓷。
从珐琅彩瓷鉴定中赏析珐琅彩瓷器
看珐琅彩的时候,可以先看瓷胎和造型,再看底轴。因为珐琅彩大多都是小件并且造型主要以日用小物件为主,其底轴是纯白轴,拥有光滑洁净的轴面、珐琅彩之所以出众的原因在于它色彩的独特性。
观其瓷胎。珐琅彩瓷胎质细腻薄透,用料、修胎规则考究,完整无缺。观其造型。珐琅彩瓷多为碗、瓶、鼻烟壸之类的日用小瓷件,和一些动物的小摆件。大多为小件瓷品,过一尺者少见。观其底釉。
先看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珐琅彩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而雍正以花卉和 毛图案居多,显得单调,由宫廷画师加彩后,有花无鸟,乾隆以后 就销声匿迹了。
珐琅彩瓷器型 康熙搪瓷彩传世品无大器,立件瓶类器物高不逾越25厘米。多以盒、碗、盘、杯、壶为多,其间碗所占比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