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的穴位标准图(脚的部位图)
中医人体穴位图中脚部的穴位有哪些?
1、主治病症: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太冲穴是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太白穴 取穴方法: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时,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主治病症: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太白穴是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2、大家都知道脚是我们的第二心脏,每个人双脚上有60余个穴位,均与全身器官有相应关系。现在流行的足浴也是源于此,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人体脚部的具体的穴位图。
3、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或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它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主要穴位。主治疾病:包括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11 下痢穴 下痢穴位于足背部位,脚拇趾和第二趾中间向里2厘米处。
脚底按摩穴位图
常做脚底按摩,能缓解人体的疲劳紧张,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下面是脚底穴位图。涌泉穴是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推搓涌泉穴能防治各种疾病,尤其是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软、便秘等病效果较明显。
涌泉穴:位于脚底中心,是肾经的重要穴位。按摩此穴可补肾壮阳,对头痛、失眠、咽喉痛等有一定疗效。 太冲穴:位于涌泉穴上方,按摩此穴可疏肝理气,对高血压、头晕目眩等有一定疗效。 公孙穴:位于涌泉穴周围,按摩此穴可调和脾胃,缓解胃痛、腹胀等症状。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跷足时,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主治症状:食物中毒、荨麻疹等。1 下痢穴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跷足时,下痢穴位于足背部位,脚拇趾和第2趾中间向里2厘米处。
涌泉穴 涌泉穴是脚底按摩的首要保健穴位。用手指点按或揉按均可。涌泉穴是肾经的井穴,经常按摩涌泉穴可以促使气机的生成,取得养肾益气的功效。对头晕、头痛、便秘、失眠和小便不利等病症都有辅助治疗的作用。然谷 然谷位于足内侧,属于肾经上的荥穴。经常按揉然谷穴,可以取得升清降浊的作用。
高清下载》》足部反射区示意图_脚底反射区图》》足部反射区示意图穴位按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医学典籍记载,“人之有脚,犹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而民间也有“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的说法。
脚底板穴位:涌泉穴 寻找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大脚趾上的穴位图
脚大拇趾(肝、脾经)---肝经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脾经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
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主治疾病: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
位于足背侧,大拇趾和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脏疾病、腹气上逆、肋间神经痛、月经过多、粘膜炎等。 大敦穴 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它是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取穴时,可以采取仰卧或正坐的姿势。主治病症:包括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06 里内庭穴 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的位置,大约在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大脚趾内侧有脾经,而其侧方则有肝经,大脚趾关联着这两条重要的经脉。 在大脚趾内侧,距离指甲缘约0.1寸的位置,可以找到隐白穴,这是脾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